懷念才是最好的弔祭
辦完了錢教練的喪禮,孫大偉想到自己未來的告別式,「我應該不會要告別式,因為我不喜歡麻煩別人,一般告別式的氣氛都是亂糟糟,現場兵荒馬亂的,我最好是靜悄悄地走。」
他停頓了一下,又接口說,「告別式是留給活人看的,對一個人懷念在心裡,就是最好的弔祭。」
懷念才是最好的弔祭
辦完了錢教練的喪禮,孫大偉想到自己未來的告別式,「我應該不會要告別式,因為我不喜歡麻煩別人,一般告別式的氣氛都是亂糟糟,現場兵荒馬亂的,我最好是靜悄悄地走。」
他停頓了一下,又接口說,「告別式是留給活人看的,對一個人懷念在心裡,就是最好的弔祭。」
據澳洲ABC廣播公司報導,香港大學教授迪寇特(Frank Dikotter)近期將其長期深入研究中國檔案的成果出版了一本新書《毛澤東統治下的大飢荒:中國史上最具毀滅性的災難之歷史》,該書指出毛澤東的暴政在1958年到1962年為止四年多期間總共導致4 ,500萬人死亡。
死亡人數之多與事件之恐怖簡直難以想像,但毛澤東是如何殺死那麼多人的呢?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事件又是如何進行的?狄寇特教授在書中道出了這個恐怖歷史的內幕。
從1958年開始,毛政權先是不斷的發出大量的宣告,塑造全民皆兵的氣氛,讓人民個個都慷慨激昂、鬥志高漲,就像毛自己一樣。 然後操縱整個人民進行持續性的革命與改造運動,進行部署調度,策劃群眾跟從,進行一個接一個的運動或計謀,範圍涵蓋廣泛,諸如夜間從事農田灌溉與勞動,在家庭後院煉鐵,白天到田地工作等等。
經由這樣的手段將所有人民予以集體化成類似像軍隊一樣,群眾被集中在一起生活與勞動有如被畜牧一樣的加以奴化。 之後又將人民個別所有的物資集中起來,拿走他們的土地、房舍、牲畜與生產工具,從此人民變成一無所有, 缺少努力工作的誘因 ,不再有賺錢的動機。
報導中指出,共產政權的本質就是脅迫與恐怖,以各種殘忍的手段脅迫人民忍受飢餓為他耕作與從事勞動。共產黨取走人民的賴以維生的物資與工具,手無寸鐵的人民不服從就只能被打,以此逼迫人民,不論寒冬夏暑都得到戶外去工作,甚至冬天也被迫赤裸上身勞動,促使人民必須不斷工作才不會感到寒冷。棍子是這些共產黨員天天用來毆打人民的常用工具,在整個中國從北到南這樣的暴虐行為都被中國共產黨廣泛使用著。
迪寇特教授舉檔案中的例子說,有一次,三百多人被迫脫掉上衣在寒冬中去田裡耕作,共產黨員揮舞著棍子逼這群人持續勞動,有些人耳朵凍到整個脫落,鼻尖也凍到結冰而崩落,只要稍微違反施虐者的規定就會被施以嚴厲的懲罰,其恐怖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曾經有一個人因為偷了馬鈴薯,竟然被共產黨員用鐵絲把腳綁住,再以一個約十公斤重的大石頭砸他的背部,並把他的耳朵割掉,還用火紅的石頭在他身上烙印,其手段之殘忍令人不寒而慄。在四川有些人被潑汽油然後點火加以活活燒死,一個小男孩偷了稻穀而被懲罰,他的父親被脅迫親活埋他的兒子因而極度悲痛致死。
不僅是北京而已,有無數的檔案記載著無數的恐怖事件。這個龐大的一黨專政國家就像所有的一黨專政國家一樣,都會小心翼翼的的編寫他的罪惡記錄,把人事時地物和發生的過程仔細的記錄下來。在這些檔案中有著難以計數而令人驚訝的記載,顯示出整個中國都處於暴力與高壓的恐怖統治之中。
中共所謂的革命自1949年就開始了,而在1958年開始進行所謂的「大躍進」。真正的殺戮是大躍進時開始的。四年後的1962年有短暫的平息,然後巨大的人禍又開始。中共不止殘殺人民,同時也摧毀老百姓的房舍。在湖南省有將近四成的房子被摧毀拿來修建馬路,蓋人民公社大食堂,或是以此懲罰人民。短短四五年內,毛澤東殺死了4,500萬人,平均一年1,000萬人。這一數字是綜合大量調查所統計而來。例如:四川的死亡數字是以該省公安局所做的調查為基礎得到的數字。
共產黨並且對群眾進行政治洗腦來加強人民的恐懼,早在1957年之前共產黨就已開始以政治思想當標準,藉以整肅異己來清除不服從黨路線的黨員,成千上萬的共黨幹部被撤換,代之以品德很差的牆頭草人物,這些人非常善於見風轉舵、逢迎讞媚,配合北京的激進思想來謀取個人利益。
而普通老百姓或農夫他們很清楚,不論說什麼或做什麼有違當時政治氣氛的話與任何行動都是沒有意義而危險的。在開會時打嗑睡必定遭到鞭打,早上未準時到人民公社也會受到棍棒抽打,工作不夠勤勞也會被打,在那樣的環境下沒人願意也不敢隨便說話。
在1962年大躍進結束以後這場大在難並未真正停止,政治洗腦仍然持續著,只是死掉的人比較少而已。 從1962到1966年之間稍為平靜一些,人民可以喘口氣,但是到1966年又展開了更恐怖的「文化大革命」。
依據中共官方與半官方的資料來源統計,文化大革命期間共200多萬人被殺害,但只有天知道,如果未來中共官方資料公開,在那段期間內到底有多少人民被共產黨殺害,共產黨的檔案中隱藏了多少恐怖事件。事實上有一位作家張戎(Jun Chang),五年前就曾經在他的書中指出,毛澤東所殺害的人口數可能高達7,000萬人。
當我們審視共產黨的歷史,從他在大躍進時造成人民死亡的數量,以及暴力脅迫發生的規模,就不難想像共產黨的檔案裡埋藏著多少罪惡。狄寇特教授在書中說,他看到的這些記錄僅僅是中共的記錄檔案裡很小的一部份,還有很多文件被嚴密的鎖著。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8/today-int1.htm
量子力學證實:意識不死
〔編譯詹立群/綜合報導〕人到底有沒有來生?這個問題長久以來被宗教界討論,但從未被科學界證實。現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Robert Lanza)聲稱,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
蘭薩聲稱他在量子力學中找到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他提出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死亡只存在意識當中
蘭薩指出,就此論點來看,我們所熟知的死亡其實並不存在,沒有確實的邊界可用來描述或定義死亡。我們一直被教導「人終有一死」,但本質上死亡只存在我們的意識當中,生命只是碳元素與其他混合分子的活動,一段時間後又回歸大地。
簡單來說,人只知道肉體會活動,但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他說,生物中心論類似「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蘭薩還以量子力學中的「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說明,射向兩條細縫的光子呈現在螢幕上並非兩條光帶,而是許多光斑,證明粒子的運動會被個人的感知(perception)所影響;若以顏色為例,我們所知的天空是藍色的,倘若大腦細胞改變,讓天空看起來是綠色的,那麼天空真的是藍色,還是只是我們的意識感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nov/18/today-int1-2.htm
《小檔案》量子力學與多重宇宙
量子力學是20世紀初由德國學者普朗克(Max Planck)等物理學家所創立,用以觀察微觀物質世界,並透過計算解釋無法直接看見的現象。每一個宇宙擁有獨立的時空(time space),量子力學幫助我們觀察多重宇宙的存在。人類至今無法真的「看見」多重宇宙的原因,就是我們無法從這個時空跨越到另一個時空,也就是另一個地球,這個概念曾被拍成2011年的電影「另一個地球(Another Earth)」。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整理:編譯詹立群
歷史簡介 >> | |
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 |
西元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取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崁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
西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發生朱一貴事件,城樓遭到嚴重破壞,連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城樓坍塌,景色更是淒涼。西元一七五0年(清乾隆十五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而百昌治八景之一「赤崁夕照」的美名。
十九世紀清同治年間,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清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人士殿因而受到波及。
西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沈知縣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次年,清法戰爭結束,人民又要求恢復大士殿;於是,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
日治時期,赤崁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西元一九一八年(日大正七年)日人整修赤崁樓,並做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昭和十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赤崁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
西元一九六O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移至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西元一九六五年,赤崁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總之,赤崁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變史。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式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棲並立;從填平城基,到碑林佇立,真是歷盡滄桑,變化萬千。二戰後,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西元一九八二年被列為國家的一級古蹟。
特 色 >> |
從創建至今,赤崁樓歷經三百多年之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然其於台南市所辦扮演之角色,卻一直是十分重要。 現存之赤崁樓,山南面的庭園、北面之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所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基土,則立有九塊石龜之御碑,其是移自於大南門城邊,一七八八年清乾隆讚賞平定林爽文之役之記功碑,碑以花崗石所雕,碑首雕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一篇,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現有兩棟閩南式閣樓,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原有城堡相當的小,上有主要建築一座,南北則各有望樓,目前荷蘭時期之城堡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隻殘蹟二處,從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疊砌,這些磚材來自於印尼爪哇島,並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漿。 閣樓之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之展示館,東面之花瓶形門洞,相當別緻。 文昌閣目前仍懸有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一樓亦做為展示之用,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 二樓閣中間現有一古井,傳說中可通往熱蘭遮城,是真是假,留待遊人自行想像。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可愛之小石獅。 南面基牆則砌以歷代石碑甚多,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蓬壺書院之門廳是該書院留存較具原貌之清領時期建築,面向西面,裝修簡樸,可順便一覽。 |
臺灣城又稱王城、赤嵌城、安平城。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把這座魏峨的域稱為紅毛城。日治時期改建後,稱為安平古堡,沿用至今。 歷史簡介 >> |
|
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人發現由歐洲經好望角直抵東方的航線後,西方勢力逐漸東移。
西元一六二七年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西元一六三三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臺灣城。城的規模,廣兩百七十七丈六尺,高三丈餘,計分三層,由內外廓組成。 城垣用糖水調灰壘磚而成,四周做雉堞,再釘以鐵,城的前方另築烏特烈茲堡以為前衛。由於棟樑堅巨,灰飾精緻,所以成為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來台驅荷,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和子孫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 西元一六八三年靖海侯施琅打敗鄭氏政權,一六八四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府治移於東安坊(現今臺南市區);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 西元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臺,因需要用大量城磚,一時難以訂購,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蹟,放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臺灣城至此失去原貌。 日治時期,為了建造安平海關宿舍,臺灣城殘蹟被夷為平地,並在其上重建方形臺階式的磚砌高臺,臺的中央蓋起拱券式的洋樓建築,這便是後人熟知的安平古堡。在古堡的右側,臺基之下殘存一段厚厚的半圓形稜堡基座,儘管飽經風霜,依然堅實渾厚。古堡前一睹高高的臺灣城垣,爬滿了古榕蒼勁的根脈,斑駁中仍見剛毅;不僅是外人侵臺的史實,更是先民奮鬥的鐵證。 |
特 色 >> |
熱蘭遮城完工之時,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形方,共築三層,下層位於地面下,作為倉庫,地上有兩層,上層四角有稜堡,兩角之中間有北、東、南三門,北門門額上刻有T “CASTEEL ZEELDIA GEBOUWED ANNO 1634” 〔即「熱蘭遮城建於一六三四年」〕字樣。下層四角亦有稜堡,台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井一口。 北側有小門及樓梯,可下地下室的彈藥庫。上下兩層富有雉堞,突出的稜堡附設有瞭望塔,稜堡作為砲塔之用,各有大砲五門。整座城堡係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粉調製而成。現存城牆數段及半圓形之稜堡殘蹟各一,其中以目前安平古堡殘蹟規模最大。
|
歷史簡介 >> |
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政府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號,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西元一八五八年(清咸豐八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開放中國沿海的通商口岸,以及臺灣的安平、淡水兩口岸。自此,外商紛紛在此兩地設立洋行。當時,規模與體制較大的外商有:英商德記、怡記、和記、德商東興和美商唻記等,合稱安平五大洋行,直到西元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可說是安平地區洋行商務貿易的全盛時期。 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領臺後,將鴉片、樟腦等大宗貨物收回專賣,只開放砂糖一項,使得洋行貿易量銳減,無法維持,東興洋行遂宣告關閉。 西元一九○一年(日明治三十四年),日人將臺南廳安平支廳廳舍設於東興洋行內。西元一九二○年(日大正九年)調整行政區時,安平支廳被裁撤,原址改為臺南警察署安平派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作為製鹽總場宿舍。西元一九八六年,改設為「安平外商貿易紀念館」,展示安平外商貿易史略極其相關產業。 |
特 色 >> |
建築體坐東面西,設有基座,以石所砌,留有通風孔,建築計分七開間,中央五開間為磚造拱圈,甚為優美,最外兩間則粉以白牆,在開以長窗,外附百 葉以利遮陽,拱廊形式是西方人到台灣後,因應氣候特徵所採取之建築回應手法,但也構成建築之外貌特徵,拱廊欄杆飾以綠釉花瓶,甚為優美。室內空間,中央為走廊,兩側為房間,其中並設有壁爐,在台灣較少見,屋頂則仍採取傳統屋瓦。 整體而言,東興洋行可視為以本土建材來營建西方空間的佳例。 |